油魚與瀉藥

2007/02/05

近來香港有一個令許多人關注的報導﹐一些市民在超級市場購買標明為"鱈魚"的急凍魚扒﹐食用之後覺得不適和腹瀉。 經調查後發現市民買到的其實是油魚魚扒﹐包含有大量人體腸臟不能吸收的臘酯。 部份人進食後因為不能夠分解和吸收臘酯﹐便會排進大腸﹐經大腸細菌分解後成為脂肪酸﹐刺激腸道﹔兼且油脂有潤滑作用﹐ 而且減少大腸吸收水份的功能﹐以致出現腹瀉。 油魚並沒有其他的毒素﹐通常油脂被完全排泄之後﹐只要不繼續進食﹐症狀就會慢慢消退。 如果腹瀉過於劇烈而病人有其他病症﹐就要儘快補充失去的水份和鹽份﹐以免導致脫水﹐休克和損毀腎臟功能。 在西班牙附近一些島嶼﹐油魚一向被用作瀉藥﹐幫助清理腸胃。

油魚的蠟酯充斥在魚肉和內臟﹐約佔重量的兩成﹐可以增加魚的浮力和儲藏能量。 油魚一般不適合食用﹐在日本是用來製造魚糧和雞的飼料。 印尼政府主要將油魚輸往日本、加拿大和澳洲﹐作為工業用的潤滑劑。 近年因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﹐許多人變得富裕﹐食用鮮魚的數量大增。 但是因為工業污染﹐許多近岸水域的魚獲減少﹐因此要輸入海產。 一些供應商為了補充貨源﹐便可能會採用一些不常用的魚來充貨。

北美洲有 2% 人長期受便秘困擾﹐香港人生活節奏緊張﹐患有便秘的人更多幾倍 (14%)。 便秘是指每週排大便少過 3 次﹔或即使有需要排放的感覺﹐卻無力排清。 90% 的患者都是因為功能的故障﹐例如腸道蠕動過慢或糞便積壓太久﹐變得太乾太硬﹔特別是懷孕的婦女或 65 歲以上的長者。 其他導致便秘的原因包括進食高纖維食品不足、缺少水份、缺乏運動、服食藥物而影響到腸胃功能、腸燥症、長期壓抑排便的意欲、濫用瀉藥以致失去正常的排便功能、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增加。 心理負擔會使到便秘的情況變壞﹐而便秘更加會令到病人感到不適。 排便不暢順會阻塞大腸的血液循環﹐出現痔瘡﹐或肛門很容易被擦損﹐黏膜破裂和發炎﹐排便就會更加困難。 如果糞便膠結導致腸道閉塞﹐可能要動手術切除封閉的一段。

半數的病人都會自行嘗試醫治便秘的問題﹐例如服食各種不同的瀉藥。 如果食用不當﹐就會刺激和損害腸道﹐或變得必需依賴藥物才可以通便。 治療功能性的便秘﹐先要改善生活和飲食的陋習。 多喝水和吃水果﹐進食含有高植物纖維的食品﹐每天 20 - 35 克﹐例如荳類﹐連殼穀麥、露荀、椰菜、紅蘿蔔、甘藍球芽。 每天都要運動和學懂分配時間舒緩神經。 大部份人症狀都屬於輕微﹐只需要改善生活習慣便可以變得暢順。 持續的症狀﹐尤其是兒童﹐可能需要再度訓練排便的功能﹐與及服食一個療程的通便藥物。

瀉藥有許多種類﹐ (1) 增加糞便體積的藥物﹐例如用洋車前子 (Psyllium) 種子外殼磨成的粉﹐有強力的吸水功能﹐可以膨脹 50 倍﹐幫助刺激大腸蠕動。 這類藥物比較溫和﹐可以長期服用來維持腸道通暢﹐但必需要多喝水。 (2) 軟化大便的藥物﹐例如 Colace﹐可以減少糞便對肛門的刺激。 (3) 潤滑黏膜的藥物﹐例如礦物油 ( Mineral Oil )﹐可以增加糞便滑過腸道的速度﹐減少大腸內的水份回收。但礦物油可能會導致維生素 ADEK 流失﹐如果不慎嗆喉吸入肺部﹐ 可以引致肺炎和肺積水﹔所以不適宜給一些吞嚥有困難的病人服用。 (4) 增加糞便水份的消化鹽﹐例如鎂奶、硫酸鎂、硫酸鹽和磷酸鹽、會將水份吸入腸道﹐軟化大便和刺激腸道的蠕動﹔兼且會刺激腸道分泌能夠幫助消化脂肪和蛋白質的酵素 (Cholecystokinin)。 但是﹐過量的鹽份可能導致大量水份流失﹐影響血液的濃度和鹽份比例。 (5) 甘油條和乳果糖兩者都會將水份引入腸道﹐乳果糖更會產生酸性刺激大腸。 (6) 菎麻油和番瀉樹葉是強力的瀉藥﹐能夠直接刺激大小腸道內的神經組織﹐令到腸道排出水份與及加速蠕動。 但不適宜用於治療幼年兒童和有腸道閉塞趨向的長者。

如果能夠小心使用﹐通大便藥物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。 一些人服用後會有短暫的腹痛、脹氣、嘔心和腹瀉。 如果能夠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﹐大部份人的便秘問題都會不藥而癒。